CGM連續血糖監測儀︰突破1000安裝《陳小姐控糖分享》

「我的健康,我自己控!」
CGM連續血糖監測儀・安裝數突破1000人!

安裝CGM連續血糖監測儀,除了不需要天天扎針,不再害怕扎手指頭,重要是「24小時的監控」,讓科技自動記錄14天裡的分分秒秒、高高低低。
「科技控糖」能讓自己,
同時看到安心與戒心,是自我學習控糖的好幫手,回歸正常人讓減藥、緩解糖尿病的美夢可以成真!

 

退休教職人員
陳小姐 58歲
糖尿病病史 3年
CGM裝機次數 8次

 

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・就發現糖化血色素(HbA1c)11.1
高血糖值3年,資歷算淺的陳小姐,之前就因為總覺得自己很容易疲累,擔心亞健康的問題,在教職退休後就安排了「人生第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」,健檢後一看數據整個傻眼,因為報告中的糖化血色素(HbA1c)竟然高達11.1。(按醫院的推算應該約有10年的病史)
知道自己直接跨進糖尿病友世界,頓時百感交集,仔細回想起父母親約莫都是在60-70歲,開始有高血糖的問題。

陳小姐說: 「我應該算是最常見的第2型糖尿病,但現在才知道,原來父母、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,就算是有糖尿病家族史。」

 

血糖飆高・餐盤診所回應「先不要吃白飯」
2年來在區域型醫療院所固定看診按時吃藥,糖化血色素(HbA1c)雖維持在6.1左右,但覺得對糖尿病的病況沒什麼進展。

網路搜尋名醫看診、網路趨之若鶩的「133餐盤飲食」診所,為了高血糖每次都風塵僕僕跑一趟宜蘭、搭配133餐盤飲食,每餐吃1份醣約40克的白飯;但在這一年裡,覺得自己身體變得較為僵硬、整個人沒元氣,也提不起勁,熟悉的中醫師幫把脈後說: 「氣血循環很不好,肌肉沒有氧氣當然沒彈性,也會容易造成整個身體緊繃、沒元氣!」

回診宜蘭診所時敘述這件事,並詢問自己的血糖還是經常高到300mg/dl卻下不來,診所的回應是:「你可以限制醣類就先不要吃白飯,讓血糖降下來!」。

 

 

再次閱讀洪建德醫師的「什麼是兆糖」https://reurl.cc/8XZ2Yg
其實先前網路搜尋「糖尿病的飲食方式」,同時也搜尋到了洪建德醫師所提倡『吃白飯』、及吃白米飯產生的『兆糖』,這個觀點與其他醫師有很大的不同,但是當下自己並沒有選擇。

下定決定不再回診宜蘭診所,再次大量閱讀洪建德醫師的相關影片與文章,仔細研讀『兆醣』。

洪醫師表示: 「米飯澱粉是「兆醣」是由成千上萬上億上兆的葡萄糖組成,屬於’超長鏈澱粉’。也因為米飯裡的澱粉「兆糖」能夠延緩,需要五~六個小時才慢慢吸收,假如米飯前要先吃肉和菜的話,再加上又有油脂來炒菜,或者是來拌菜就會延緩到六個小時的胃排空時間,這樣子才能預防低血糖,才能防止血糖一下子衝高,一下子又掉下來的風險!」

宜蘭診所要求「只要吃一份40g的白飯即可」,對照洪醫師建議糖尿病患吃『白飯』及『兆醣』這件事,觀點看似相同,但仔細閱讀洪醫師的相關影片與文章,就更清楚知道洪醫師的論點,是更有醫學根據、更切實,也給了糖友一個貼近生活也更明確的治療目標!

 

糖尿病好診所・一七美生活診所
初次到「一七美生活診所-洪建德醫師的新陳代謝門診」,印象相當鮮明,診所舒適乾淨、明亮,洪醫師的專業以及對糖尿病的臨床經驗豐富讓人佩服,診所醫護人員不僅專業、更是充滿活力與熱情。

洪醫師本身帶便當也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日子,為了病患們的三餐飲食正常,臉書上還不吝分享自己的隱私,每天多樣化的三餐料理,讓大家可以互相學習,根本就是一大本「食育百科全書」!

跟著洪建德醫師順序肉菜飯・第一次感受到吃飯的幸福感

退休後原本三餐就都是自己料理,看診後第一週依照洪醫師給予的肉菜飯量(公克數),調整進食順序,每餐定時、定量,第一次感受到吃飯的『幸福感』、『吃的飽足又滿足』,餐與餐之間也不會因為肚子餓就想要吃零嘴來填肚子,這些變化自己最有感!

 

 

退休人生才要開始・要精彩不要高血糖纏身

就是自己不想要老年生活還要擔憂糖尿病的後遺症,所以自己很積極面對、治療,陳小姐說在網路搜尋並不是搜尋偏方,而是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醫師(診所/醫院)。

到一七美生活診所治療後,三餐正常飲食(肉、菜、飯),少量用藥、再搭配「CGM連續血糖監測儀」來控糖,進食後的數據上上下下,因為自己能看得到,所以就會隨時留意,搭配CGM後自己也改掉平時吃點心的習慣(因為數據會說話),而這些改變讓自己身體很有感,目前身體心情都很好、神清氣爽。

給糖友們的建議・糖尿病不是病「不要放棄治療」

安裝CGM連續血糖監測儀後,三餐飯後的血糖數據都無所遁形,看到自己的血糖起伏狀況,再震撼也要從中學習,辨識適合、不適合吃的食物,而哪一類會讓血糖飆高,就更需要嚴格克制自己的食慾,終於懂洪醫師為何總是不斷地倡導用「科學數據來實證醫學」。

 

陳小姐說:「身體是自己的,就是自己的血糖代謝出現問題,更關係到整個家庭的成員,所以更應該要主動、積極面對、參與治療,才可以更健康、老的安心不憂慮!

 

 

 

其他訊息